中沪网上市公司报道

大全能源重启半导体硅料生产,构建纵向横向一体化产业链

“2021年,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大全能源”)多晶硅产量为8.66万吨,占国内多晶硅产量的17.75%,占全球市场的13.72%,其中单晶硅片用料产量占比已达到99%以上。”大全能源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。

长期以来,国内光伏企业对于上游多晶硅材料都依赖进口,中国光伏企业呈现“议价能力低”“抗风险能力低”的“双低”局面。数据显示,我国光伏行业在2011年遭遇光伏第二次寒冬期时,中国的多晶硅产量只有0.4万吨左右,大概占全球市场的7.2%。

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国内光伏企业围绕国家新能源战略规划,依托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,在这一领域已经逐步摆脱对于进口依赖的格局。2021年中国多晶硅产量达到49万吨,已经占据全球约77.3%的产量。


中国光伏企业多晶硅议价、抗风险“双低”


2001年至2008年,光伏产业由于受到各国太阳能补贴政策的扶持连续高速增长。然而,由于上游多晶硅材料依赖进口、下游组件依赖出口“两头在外”的结构性问题,中国光伏企业形成了“议价能力低”“抗风险能力低”的“双低”局面。

2008年金融危机是全球光伏行业的第一次寒冬,多晶硅价格从每公斤400多美元跌到80美元。从2011年起,光伏行业遭遇了第二次“寒冬期”,光伏行业产能过剩、欧美市场金融和债务危机、光伏行业的“美欧双反”使大批多晶硅企业破产倒闭。多晶硅价格一路下跌至2020年中的6.5美元。

高纯多晶硅是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基础材料,其质量直接影响下游产品的关键性能。对于光伏产业链来说,上游多晶硅提纯属于化工-制造-控制行业,中游硅片、电池、组件属于精密制造行业,下游光伏电站属于终端应用行业。多晶硅行业具有资金、技术、人员壁垒高,环评能评安评管控严,扩产周期长特点。其建设期长达12-18个月,顺利投产后尚需3-6个月产能爬坡。硅片行业技术更新快、扩产周期为3-6个月。光伏电池扩产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。这些行业特性导致光伏上中下游产能错配,多晶硅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瓶颈。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,多晶硅和硅片企业对下游的议价能力较强。从整个产业链利润分配看,盈利能力最强的为多晶硅企业,多晶硅是核心的原材料,其价格的变动对产业链中下游的影响较大。硅片电池组件成本中硅成本与非硅成本比例约为5:9。
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国家新能源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纷纷出台,国内光伏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增强,多晶硅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逐步扭转。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,离不开企业在创新和替代方面的持续布局和发力。


布局光伏级多晶硅料自主生产


在光伏产业处于低迷周期时,大全能源接连成立重庆大全、新疆大全,开始了长达15年的多晶硅之旅。成立之初,大全能源就把打造技术和提升质量放在了首位,从美国、德国、以色列等国家引进半导体硅技术,消化吸收后将其用于光伏硅料的生产。

重庆大全成立于2008年,当年中国的多晶硅产量只有0.4万吨左右,大概占全球市场的7.2%。在大全能源新疆基地一期项目完成并投产的2012年,中国多晶硅产量达到7.1万吨,占全球产量30.34%。

大全能源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,结合低成本能源优势以及地处硅产业基地集群优势,实现了通过信息化、智能化生产装置和闭环式运行工艺制备高质量、低能耗、低成本的高纯多晶硅产品,生产过程物料利用率高、能耗低、绿色环保。

2021年度,大全能源的多晶硅产量为8.66万吨,占国内多晶硅产量的17.75%,占全球市场的13.72%。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8亿元,较上年增加132%,净利润57亿,较2020年增长448%。

目前大全能源单晶硅片用料产量占比已达到99%以上,并已实现N型高纯硅料的批量供给,产品品质可完全替代进口单晶硅料,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N型单晶硅料供应商。大全能源积累了覆盖多晶硅生产全流程的核心技术,截至2021年12月31日,累计申请专利数258项。


重启半导体硅料生产,纵向横向一体化产业链


随着国内龙头企业的优质产能逐渐投产,现阶段我国多晶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。根据硅业分会统计,2021年我国在产的多晶硅企业主要为大全能源、通威股份、新特能源、保利协鑫等12家企业,其中前10家万吨级企业产能为51.3万吨,占国内总产能的98.8%。2021年末,大全能源及通威股份、保利协鑫、新特能源、东方希望这5家年产能在5万吨以上的企业在2021年产能合计约44.1万吨,占国内多晶硅总产能的85.0%。

从全球占比来看,大全能源及通威股份、保利协鑫、新特能源、德国瓦克等2021年产量排名全球前五的多晶硅企业产量共计约45.2万吨,占全球多晶硅总产量的比例达到71.6%。

在光伏级多晶硅这条赛道上,中国企业已经基本摆脱上游晶体硅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。2020年中国多晶硅产量达到39.6万吨,占全球产量的75.3%,2021年中国多晶硅产量达到49万吨,已经占据全球约77.3%的产量。

在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,着力打造自主可控、安全可靠的产业链、供应链的号召下,大全能源再一次将目光瞄向了中国半导体业被卡脖子的领域——半导体硅料,并且一开始就瞄准了12英寸晶圆制造的高纯度区熔级半导体硅。

中国半导体硅几乎全部依靠进口,一旦国外厂商联合,掐断了供应,则中国的半导体工业就会变成无米之炊。大全能源从2018年就开始研发半导体硅技术,并准备跟一家中国厂商联合切入半导体硅生产环节,但由于德国、韩国企业的强烈反对不得不放弃。

如今,在国家对半导体战略新兴行业的大力支持下,大全能源制定了以高纯多晶硅为主,以半导体硅为辅的产品战略。与鑫华半导体、黄河水电从6英寸工业器件用硅做起,再向8英寸、12英寸用硅逐步迈进路线不同,大全能源半导体硅的技术路线一开始就瞄准高端,为12英寸晶圆制造纯度达到99.9999999%-99.999999999%(9个9到11个9)的区熔级半导体硅。

布局并重启半导体硅,除了破解中国半导体难题之外,也将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回报。目前区熔级半导体硅料属于半导体皇冠上的明珠,售价高达120-150美元/公斤,可以有效增厚公司盈利。

为实现供应链的安全,大全能源在包头纵向延伸工业硅。此举既可以保证大全的原料供应,又可以稳定生产成本,还可以有效提升产品质量。此外,大全能源还将通过有机硅综合利用工业硅副产品,形成工业硅生产线的闭环循环。

免责声明: 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。

为您推荐

关于我们    寻求报道      广告服务     隐私政策      免责条款      联系我们   

首页 客户端 广告服务 寻求报道

Copyright @ 2021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沪ICP备202100685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