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宇宙激活AR眼镜融资热潮 消费级刚需不足仍是难题
《科创板日报》(上海,编辑 李红晖)讯,近期,随着元宇宙的大火,与之密切相关的硬件设备AR眼镜也成为了资本争相押注的关键赛道。
近日,AR智能眼镜公司杭州光粒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光粒科技”)宣布,已完成过亿元A+轮融资。本轮融资将用于进一步深化在消费级AR智能眼镜市场的布局,深耕光场及全息技术,提升量产交付能力,加快下一代产品上市,拓展商业版图。
科技巨头涌入,资本押注AR眼镜赛道
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,但并不是AR眼镜的元年。早在2012年,作为首款消费端AR眼镜Google Glass的正式发布,AR眼镜就已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。
此后,科技巨头们开始纷纷进军AR眼镜领域。2016年,微软发布面相美国和加拿大开发人员的混合现实智能眼镜HoloLens,并于2019年上线HoloLens 2。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称,苹果AR眼镜也即将发布。除此之外,刚刚更名为“Meta”的Facebook也在积极布局AR业务,公开了腕带式AR感测器。
另外,今年的国内AR眼镜也进入爆发期。在今年消费电子展上,联想推出了ThinkReality A3眼镜。9月中旬,小米发布了单目光波导 AR 智能眼镜。在近期的OPPO 2020未来科技大会上,OPPO也推出了第二代AR眼镜OPPO AR Glass 2021。另外,还有亮风台、光粒科技等国内AR眼镜厂商均相继推出新产品。
科技巨头及各大厂商的蜂拥而至,同样吸引着资本市场的关注。
据《科创板日报》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,Magic Leap、亮风台、Nreal等10家AR眼镜厂商相继获得了新一波融资。值得一提的是,仅本月以来,包括光粒科技的A+轮在内,就有3起规模上亿的融资事件。
值得关注的是,据天眼查公开资料显示,成立于2011年的美国AR可穿戴设备研发商Magic Leap,已经历13轮融资,并于今年10月完成5亿美元的战略融资,估值高达20亿美元。据悉,该公司曾在2017年年底发布旗下第一款AR眼镜产品Magic Leap One。
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,C端消费级刚性需求不足
事实上,除了元宇宙,5G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也为AR眼镜提供了强有力的底层支持,让AR眼镜的设计有了突破和创新。
相较于VR眼镜,AR是通过3D化的方式将数字世界和数字信息呈现出来,比VR眼镜更轻便,也因此成为科技巨头通往元宇宙的敲门砖之一。
但理想美好,现实却并非如此。
据公开数据显示,2020 年全球AR市场规模约为280亿元,同比增长75%;预计在2024 年将达2400亿元,2021至2024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(CAGR)约为 63.4%。但AR眼镜因为没有达到消费级水平的原因,所以目前出货量比较少,2020 年全球市场出货量在40万台左右。
AR眼镜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消费级应用场景和企业级应用场景。消费级应用场景主要为娱乐、影视、直播、游戏、购物、旅游等。企业级应用场景则更加广泛,包括国防军事、医疗、工业制造、零售、教育等领域。但据《增强现实(AR)C端应用白皮书》,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,AR眼镜在C端还处于起步阶段。
从各大AR眼镜厂商来看,即使是鼻祖一样存在的Google Glass,也因当时技术、生态、价格等因素,最终转向了企业级市场。定位于消费级的苹果等巨头厂商的AR眼镜也迟迟未见出炉。
消费级AR眼镜缘何迟迟无法走入大众视野?
从市场来看,市场渗透率、消费刚性需求等因素让AR眼镜成为了不接地气的产品。据科创板日报观察发现,C端市场上的AR眼镜均价都在4000元以上,且销量并不如人意,如此前较火的爱普生BT-40也仅有几十单。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AR眼镜更多的是“酷炫的电子产品”而非刚需产品,为此去花上大几千块钱,他们并不愿意为此买单。
再从生产链来看,AR眼镜生产链范围复杂,且处在尚未成熟阶段。而AR眼镜在生产链上涉及包括芯片、传感器、硬性元件、显示屏幕、蓝牙无线充电或者有线充电式模块、电池等高科技元件的创新和设计,因此整个设计加研发工序更加复杂。
另外,电池续航能力、用户与AR眼镜的交互技术的稀缺、舒适度和实用性的兼容等都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重困难。
来源:财联社
免责声明: 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。